参考消息网7月25日报道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7月8日刊发文章,题为《请告诉我你是什么样的人炒股10倍杠杆软件,我就告诉你如何训练:每种性格都有不同的锻炼方式》,作者是阿塞尔·加西亚·拉达。全文摘编如下:
你更喜欢和他人一起健身,还是戴着耳机独自跑步?你运动是为了健康、塑形还是社交?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我们的锻炼选择以及初始的身体状况,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容易受到性格影响。
性格影响锻炼选择
8日发表在科学杂志《心理学前沿》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五大性格特质(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和尽责性)与体能、对不同类型运动的偏好以及坚持训练计划的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性格不仅影响我们是否运动,还影响哪种运动让我们更愉悦,以及运动如何帮助我们降低压力。
研究结果还表明,根据性格调整运动类型,不仅能提高人们对运动计划的黏性,还能增强运动的益处。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只有20%的成年人和青少年听取了每周进行中等或高强度运动至少150分钟的建议。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弗拉米尼娅·龙卡解释说:“了解我们自己和病人的性格有助于我们提出个性化建议,促进运动习惯更可持续的改变。”
研究的参与者是通过社交媒体或电子邮件接到通知后报名的健康人士。每名参与者都被随机分配一个为期八周的家庭训练计划(该计划将动感单车上的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相结合),或者被纳入对照组,保持他们惯常的生活方式。而遵循训练计划的参与者会进行不同类型和强度的锻炼。
研究期间,研究人员测量了参与者的初始身体状况、心肺功能、肌肉质量、运动强度带来的愉悦程度以及压力水平等变量。随后,研究人员将这些数据与当今心理学中最广为接受的五大性格特质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神经质更需要运动?
就肌肉质量而言,影响最大的是年龄和性别,而不是性格。但某些性格特质与初始身体状况或坚持训练的黏性确实存在明显关联。例如,外向性得分高的人(喜欢社交、享受刺激性环境的人)往往一开始的身体状况就较好。他们还展现出较高的最大摄氧量(这是运动表现的关键指标),踩单车时较为有力,耐力也较好。他们不仅运动表现更好,还特别喜欢高强度间歇训练等高难度训练,尤其是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
另一方面,尽责性(一种与组织性、纪律性和坚持相关的特质)得分高的人往往每周运动量更大,更频繁地参加健身俱乐部活动,在俯卧撑和平板支撑等体能测试中表现更好。他们的体脂率也较低。这并不令人惊讶:责任感与养成和长期保持健康习惯密切相关,因为这类人通常很有毅力,且以具体的目标为导向。
开放性(与好奇心、想象力和反思能力相关)与较好的初始身体状况或对激烈运动较高的享受程度均无关联。相反,这一项得分高的人对难度较高的训练评价较低。宜人性也未显示出明显关联,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
神经质(一种与焦虑、持续担忧、压力或情绪不稳定有关的特质)程度较高的人初始身体状况并不差,但确实在运动后心率恢复较慢。这类人往往更喜欢短时间、低强度的训练,特别是在私下进行、无人观察的情况下。矛盾的是,他们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弃训率,尽管他们在训练期间较少监测自己的心率。
最引人注意的是,无论身体状况是否改善,这一群体在训练计划结束后感受到的压力降低是最多的。也就是说,即使他们的运动表现并不优于其他人,但在情绪方面却受益匪浅。这一发现表明,虽然他们并不总是喜欢运动,但他们可能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运动。这也为将运动作为一种个性化情绪调节工具的新做法打开了大门。
较容易有压力的人会从运动中获得较多的心理益处,这看起来合乎情理。而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该研究合著者保罗·伯吉斯提出了一个基于其实验室先前研究的额外假设。
伯吉斯说:“我们利用脑成像技术观察到,在解决问题和进行反思等活动期间,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某些区域会高度活跃。我们还发现,这些区域在运动时也会活跃起来,而且这种活跃的程度与一个人的抑郁倾向相关。”换句话说,运动会在我们的大脑中激活用于应对问题和克服障碍的区域,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伯吉斯强调:“这是我们仍在探索的一个研究方向。”
运动观念更个性化
这项研究强化了一个观点,即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运动计划。外向的人往往更喜欢激烈、刺激的训练,而神经质程度高的人可能会从更低调、更灵活且独自进行的活动中获益。龙卡说:“我们想探究的是,为什么性格会影响身体状况:某些性格特质是否会让人更喜欢特定类型或强度的运动,以便设计对激励久坐不动的人尤其有用的个性化方案。”
不过,性格不应被视为一种障碍。龙卡强调:“应该尝试不同的东西,看看自己感受如何。如果一个人只坚持锻炼六周就又回到久坐不动的生活,那制订完美的计划也没有任何用。享受是改变习惯的关键。”
未参与该研究的运动心理学家何塞·卡拉斯科萨认为,这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但提醒人们要辩证看待。他说:“性格特质有明显的遗传基础,运动倾向或音乐天赋等能力也是如此。”但运动倾向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学习和社会背景都可以塑造它。
卡拉斯科萨解释说:“对于这种倾向,我称之为‘秉性’,每个人都有。”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足球迷可能会说,梅西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他天生就会进球’。其实不然。梅西可能在幼年时就已经能熟练拿球了,但如果没有训练环境,他可能不会达到今天的成就。他的视觉运动技能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在足球方面的卓越表现是因为他的成长是与足球相伴的。”
研究作者认为,这项研究是朝着更个性化的运动观念迈出的一步,这种观念不仅考虑人的身体能力,还考虑心理特征。卡拉斯科萨说:“我不认为每一种性格都有对应的特定运动,但人们确实可能做某些运动比做其他运动更舒服。”卡拉斯科萨曾在中学担任指导老师。根据他的经验,无论是对运动员还是对青少年而言,按照每个人的特点提供心理陪伴都会带来改进:“一个具有高度神经质和完美主义特质的年轻人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足球运动员,但肯定需要特定的支持来使其学会应对集体运动的压力,而一个非常外向和散漫的小伙子则肯定需要加强纪律性和专注力。”
总之,了解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并不能决定我们应该进行哪种运动,但它确实能帮助我们设计环境、支持措施和常规训练计划,以帮助我们长期保持良好身材。(编译/苏佳维)
配资天眼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